服务热线:
15002001899
首页>公司缺进项票,利润虚高?老会计教你三招破解!
公司缺进项票,利润虚高?老会计教你三招破解!
公司缺进项票,利润虚高?老会计教你三招破解!
发布日期:2025-09-12 09:55:10

看到您正在为公司缺进项票、利润虚高导致税负过重的问题而烦恼。这确实是很多企业,特别是中小企业和贸易企业的一大痛点。

作为一名“老会计”,我完全理解您的处境。下面我为您梳理三条合法、合规且行之有效的核心思路,并附上详细的解释和操作要点,希望能帮到您。

核心思路:开源 + 节流 + 规划

“缺进项票”的本质是公司的采购/成本费用支出没有取得相应的发票,导致这些真实发生的成本无法在税前扣除,最终使得账面利润“虚高”,多交了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。

第一招:从源头“开源”——规范内部管理,确保应取尽取

这是最根本、最健康的方法。很多进项票缺失是因为内部流程不规范或供应商选择不当。

1. 优化供应商选择与管理
◦ 原则: 在采购时,优先选择能够提供正规发票的供应商,尤其是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一般纳税人企业。

◦ 操作: 在新供应商准入时,将其开票资质和意愿作为重要审核条件。对于现有供应商,可以进行沟通谈判,即使对方报价稍高,也要算清“总成本账”(含税价 vs 无票低价+额外税款)。有时,接受一个稍高但能提供发票的价格,总成本反而更低。

◦ 举例: 向小规模纳税人采购,对方报价100元(不含税),若不开票,你的成本是100元,但无进项票抵扣。若对方愿意去税务局代开3%的专票,价格可能为103元,你支付103元,但可以获得3元的进项抵扣,实际成本是100元。这比支付100元无票要划算。

2. 完善内部报销与审核制度
◦ 原则: 建立“无票不报销”、“无票不入账”的严格财务制度。

◦ 操作: 对员工进行培训,明确告知所有因公支出(如采购办公用品、差旅费、招待费等)必须取得合规发票才能报销。财务人员在付款时,必须核对发票是否到位。

第二招:从中间“补救”——寻找合规替代方案

有些支出确实无法取得进项专票,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降低税负。

1. 利用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
◦ 场景: 如果供应商是小规模纳税人,可以要求对方去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(目前征收率多为1%或3%)。虽然抵扣率低于一般纳税人的13%,但总比没有好。

◦ 注意: 小规模纳税人通常享受季度30万免税额,可能不愿开票,需要沟通。

2. 区分费用性质,善用普通发票
◦ 原理: 并非所有成本费用都需要增值税专票。对于无法抵扣进项税的项目,取得增值税普通发票同样可以作为成本凭证,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,从而降低利润。

◦ 举例: 餐饮招待费(进项税不可抵扣)、职工福利费、银行贷款利息等,这些支出取得普票即可计入成本费用,冲减利润。确保这些费用取得普票,同样至关重要。

第三招:从顶层“规划”——利用税收政策进行战略调整

这是更高阶的做法,需要结合公司未来发展战略。

1. 合理利用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
◦ 政策: 国家对小型微利企业有大幅所得税减免政策(例如: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,按5%税率征收)。

◦ 思路: 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,可以通过合理的业务安排(如分期确认收入、提前支付费用等),将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控制在优惠门槛内,从而大幅降低税负。缺进项票导致利润高,但如果利润总额能落在优惠区间,税负压力会减轻很多。

2. 考虑调整企业组织形式(分拆)
◦ 场景: 如果公司业务模式中存在多个环节,可以将采购部门或贸易环节分拆成立一家新的小规模纳税人公司。

◦ 原理: 让新公司直接面向无法开票的供应商进行采购,然后由新公司加价后向主体公司开票。由于小规模纳税人季度销售额30万以内免征增值税,且所得税可享受优惠,整体税负可能低于主体公司直接采购无票的损失。

◦ 警告: 此方法操作复杂,必须有真实的业务背景和合理的商业逻辑,绝不能是虚开发票,最好在专业税务顾问的指导下进行。

3. 考虑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
◦ 在一些特定的税收洼地或园区,地方政府会提供一定程度的财政返还奖励(返还地方留存的增值税、所得税部分)。可以将新业务或子公司设立在这些区域,享受政策红利。

严重警告与避坑指南

在尝试任何方法时,绝对要避免以下高危操作:

1. 绝对禁止买发票! 这是虚开发票,是严重的违法行为,金税四期系统非常强大,极易被查,不仅需要补税罚款,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。
2. 禁止强行变名开票! 让供应商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不符的发票,也属于虚开。
3. 禁止用无关费用冲抵! 用与企业经营完全无关的个人消费发票来入账抵扣。

总结一下:

解决缺票问题,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,核心是 “转变思路”:
• 从“被动接受无票”转变为“主动要求开票”。

• 从“只关注价格”转变为“关注总成本(价格+税务成本)”。

• 从“事后头疼”转变为“事前规划”。

建议您先从第一招开始,梳理内部流程和供应商,这是最立竿见影且零风险的。如果问题依然复杂,强烈建议咨询专业的税务师或会计师,为您量身定制合规方案。

希望以上“老会计”的三招能对您有所启发!